2011年12月20日星期二

年度风云人物


哈哈哈,当我昨天在我的学长吴韦才的 Facebook 上看到这张照片时,还以为伊莉莎白·泰莱从棺材里爬起来到新加坡演“埃及妖后”呢,后来从 New Asia Republic 的 Facebook 上知道这位大姐的真实身份后,笑到差点从轮椅上翻下来。哈哈哈······哈哈哈······

New Asia Republic:“Meet SMRT CEO Saw Piak Hwa, the woman in the hot seat, and her entourage of 'Abercrombie' shirtless greeters! She's very sporting. PS: This photo was taken at a SMRT Dinner & Dance function held 2 months ago.”(摄于 Resort world sentosa)

哈哈哈,真的很不好意思,人老了眼睛也花了,误把“东施”当“西施”。

没错,这位大姐不是别人,正是最近红到发紫的新闻人物,地铁公司的总裁、SMRT 的 CEO 苏碧华小姐,称她为小姐是因为据说此女云英未嫁,哈哈哈······我想,如果说蔡英文是台湾的年度妇女风云人物,那么新加坡的年度妇女风云人物恐怕非苏碧华莫属了。

据说这位女总裁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化科学(荣誉)学士学位,且在夏威夷大学进修管理课程,虽然履历不是很亮眼,却是位十分活跃的女性,别看她身材瘦小,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吴式太极高手,她除了担任许多政府与半官方机构的顾问和董事外,也是“星洲鑑泉太极健身社”和“国际吴家太极拳协会”的执行理事,想不到吧。

我与此女非亲非故,当然不是要替她打广告啦,只是想通过这位成功的女性谈谈最近“地铁大瘫痪”事件所带出的两个问题罢了,这两个问题就是不满地铁接二连三瘫痪的民众要求苏小姐辞职的呼声不断,以及这起事件带出的地铁公司一路来罔顾民意,不接受人民的意见,导致事故发生时无法与民众沟通的语文问题。

“新国志”网站有一篇殷素素撰写的文章《论苏碧华将来必官运亨通》提到:

据说苏碧华能够当上地铁总裁,乃是因为她和何晶是闺中好友的关系。

政府当年赶上里根—撒切尔主义热潮,要把所有的公共服务都私营化,却出了一个阴招,就是台面上是私营化,台底下只是政联化。而今天看来,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民怨的缓冲器,部长对于服务不好,还可以震怒、还可以很生气,认为事情很严重……

作为精英集团的一份子,苏碧华不一定要留在地铁公司,不过却要把角色扮演好。以目前的形势看来,苏碧华为执政党的大选“改善”地铁交通,足足撑了七个月(2011年5月至今)才出问题,若论评级,应该也是AAA的了。接下来她就要和交通部长吕德耀唱一出大戏《周瑜打黄盖》,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她的苦情戏一直要演到底,苏这只待罪羊要有很好的心理建设,既要七情上面,又不能入戏太深。所以她要一直道歉,一直低头受指责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辞职下台。


这几段文字点出了行动党政府聪明的执政方针,即把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与责任都外包给承包商,如果有事情发生了,人们自然就会批评该私营企业的头头儿,而不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政府了。

其实,早在政府开始实行这项政策时,人们已经讨论并批评过这项政策了,只是当时的强势政府根本不把问题当问题而已,于是就有许多当年的政府机构都私营化了,下来如果有更多诸如医院、学校或政府机构全都私营化,由私人企业经营,一切唯利是图的从盈利出发,大家也不必大惊小怪,就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连政府和内阁也私营化?哈哈哈······

所以,我认为地铁公司总裁苏小姐不需要在这个关键时刻辞职,人们应该让她将功赎罪,认真检讨地铁公司犯下的错误,努力的改善地铁的服务素质,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恕,当然不是打她五十大板啦,哈哈哈,地铁公司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公司高层每年的花红都饱饱的袋袋平安,政府应该出面为平息众怒之余,罚地铁公司在下来的佳节期间,让全国人民免费乘搭地铁一个月,这笔开销就由地铁公司以及公司高层人员平均分担,这算是公平了吧,而且也皆大欢喜。

关于这次地铁事故带出的地铁公司“语文政策”导致无法与民众沟通的严重问题,已经有许多人公开的伐斥了,就连行动党自己人,前国会议员吴俊刚也忍不住撰文《沟通真的这样难吗?》加入批评的行列,他在文中提到:

地铁公司从1987年就开始营运,作为一家公共交通服务公司,它的管理层没有理由不知道与乘客和公众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但是,长时间以来,尽管公众不断反馈和建议,时至今日,它却还是坚持只用英语,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也需要追溯到当初的情况。刚开始时,地铁是官营的,还没有上市,或许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官僚因此墨守政府的语言成规,坚持只用行政语英语。到了吴作栋总理手头,稍微放松,有了四种官方语文的站名。

不过,上星期四的事故显示,地铁公司即使在成为上市公司后,仍然没有改变其“语文政策”,身为一家公共交通服务公司,却没有真正服务大众的自觉性。


地铁公司时至今日还坚持只用英文的“语文政策”究竟应该归功于谁呢?最近,不是有人出版新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一再强调英文的重要性,而传媒也不遗余力、铺天盖地的吹嘘本地“双语政策”如何如何的成功,不过,当人们冷静的把这些吹嘘“双语政策”如何成功的文宣,对比这次地铁事故暴露出地铁公司无可救药的“语文政策”导致无法与民众沟通的严重问题时,就不难发觉这简直是年度的一大讽刺,不是吗?

没有评论: